贵州:医疗资源下沉 保障农村地区群众就医******
央视网消息:针对农村地区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情况,贵州省多地通过医疗资源下沉、组织巡回医疗队等方式,确保村民感染新冠后的就医需求。
在赤水市,当地组织了127个村的村医和党员干部,开展“健康轻骑兵”“行走小药箱”等行动,走村串寨,为感染新冠的患者提供医疗服务。
赤水市旺隆镇中心卫生院副院长汤玲丽:我们以家庭医生团队为单位,把感冒药、退热药、基础疾病相关的药品装入小药箱,为居家出行不便的人群送医、送药上门。
在仁怀市,每天一大早,发热门诊巡回诊疗车就载着医务人员,前往离城区较远的村和社区,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上病、买上药。
村民 吴春娇:对我们群众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,解决了我们这两天看病难的问题。
仁怀市巡回诊疗车医生张春:接诊的对象主要就是一些发热、咽痛、咳嗽、咳痰等轻微症状患者,最快3到5分钟就能完成接诊。
在黔东南州麻江县,当地乡镇和街道中心卫生院抽调医务人员,参与到发热门诊的诊疗工作中。据统计,为保障农村群众就医需求,贵州全省设置了647个二级以上医院发热门诊、1665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诊室和16165个村级发热诊疗点。同时,近千支巡回医疗队正在各县区、乡镇持续开展巡回诊疗工作。
案款发还从3分钟缩短到20秒……北京高院发布第三届司法改革“微创新”案例******
光明网讯(记者孙满桃)制定全国首个《中小微企业快速重整工作办法(试行)》,挽救中小微企业40家,引入投资近50亿元,妥善安置职工1200余人;“一键立案”、二维码交纳执行案款、一键智能发还案款……这些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微创新,汇聚在一起却带来了大变革。1月11日,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,向社会通报21个北京法院2022年度司法改革“微创新”案例。
据北京高院党组成员、副院长孙玲玲介绍,2022年北京法院持续深化司法改革,各项改革举措蹄疾步稳、积厚成势。“此次评选出的案例具有首都特色、体现基层智慧、破解改革难题,是北京法院司法改革创新工作的重要展示窗口。”孙玲玲说。
记者注意到,部分“微创新”案例还充分体现北京法院加强诉源治理和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。北京高院构建12368“一号响应”诉源治理机制,深度融入北京市接诉即办改革,精准对接各类诉源治理主体在办理12345群众诉求和开展矛盾纠纷预防调处化解过程中提出的司法需求,北京全市法院通过12368热线主渠道响应诉源治理类司法需求2701个,满意度达100%;健全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,将司法确认、小额诉讼、扩大独任制适用等改革任务融入“多元调解+速裁”,60%以上的一审民商事案件在诉讼前端得到解决。西城法院建立“1+15”街道联络员与法院专门团队对接机制,确认调解协议案件有效率达100%。
同时,强化服务保障和司法为民职能,满足人民群众对创新发展和利民便民的司法新需求。北京一中院构建“1+2+3”多元破产挽救体系,挽救中小微企业40家,引入投资近50亿元,妥善安置职工1200余人。北京四中院加强北京国际商事法庭建设,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多元解纷示范机制,北京国际商事法庭运行以来,为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余位中外当事人化解超过160亿元的商事纠纷。北京丰台法院探索建立“一窗通办”服务窗口,机制启用以来,累计接待群众10022人次,为群众办理三项以上事务851人次、两项以上事务3594人次,平均办理时长5分钟。通州法院将诉讼服务和速裁工作下沉人民法庭,为辖区群众提供家门口的一站式诉讼服务。加强对特殊群体的保护,创建涉未成年人民事社会调查观护工作模式被引入相关国家标准。朝阳法院加强对老年人群体的司法保护,打造审理涉老年人权益保障案件的专门法庭。
在推进智慧法院和互联网司法建设方面,北京法院不断回应网络数字时代人民群众的司法新需求。北京高院制定《北京法院电子卷宗同步生成操作规程》《北京法院电子诉讼档案管理规范(试行)》,统一电子卷宗生成标准和工作要求,全市法院电子上诉移转自然时长较纸质模式节省超过20%。互联网法院开发自动抓取录入案款发还信息功能,实现一键智能发还案款,每笔案款发还从三分钟缩短到20秒,案款收发全年平均时长仅3.11天。